編者按:
大數據時代下,如何從財務視角抓住事物本質,并借此增加投資成功率,是投資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。為了幫助投資者提高財務專業知識水平,提升財務分析和判斷能力,深交所投教中心特別推出“財務知識一點通”系列投教文章,本篇為第二篇,供廣大投資者參考。
走進資產負債表(上)
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
資產負債表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別,資產、負債和所有者權益。
在解讀這張報表之前,我們先來談談以下兩大要素與這三類項目的相關性:
1、貨幣要素
貨幣資金,俗稱“錢”或者“現金”。報表中的資產大多都是為了在未來轉化成“錢”而存在的。通俗地講,能直接轉化為錢的是貨幣性資產,比如應收賬款或短期投資,而間接轉化為錢的稱為非貨幣性資產,比如存貨、固定資產或是無形資產等。
報表中可能會在未來“吸走”企業現金的“殺手們”大都以負債方式存在,比如應付賬款、應付員工薪酬、借款等等,而且它們大都是契約義務的具現化變現。
權益則是對應投資者利益的一把標尺。投資者要想真正將權益轉化為現金,通常有以下三種方式:第一,出讓權益,即賣股票;第二,現金分紅,即收股利;第三,清盤,即拆伙分家產。
無論何種商業模式,企業存在的基本形態總是以錢或者負債來換取資產,再通過將資產轉化為錢來維系其商業運轉。當付出的金錢小于資產轉化得來的金錢,則所有者權益(股東利益)提升,反之則下降。
2、時間要素
時間產生價值,同時也滋生風險。一方面,企業通過研發新產品,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建立良好的市場地位與口碑,可能將其存貨或者固定資產轉換為增量現金;另一方面,一旦企業失去競爭力,企業資產轉化為現金能力將可能打折,這也就是常見的資產減值或虧損。
以現金為核心,按照資產和負債轉化為現金的時間長短,資產負債表中的科目進行了流動和非流動的劃分。其中變現能力強、流動速度快的資產被劃分為流動資產,而那些需要一年以后才能變現或耗用的資產則會被作為非流動資產。同樣的,根據到期償還日是否為一年以內,負債也被劃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,以反映企業預期現金支出的期間。從時間的角度來看,權益也可以看成是一項特殊的長期負債,其本金通常只有在企業清算時才需償還,同時,其不享有固定的利息收入,而是通過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獲得收益。
明白上述兩大要素和資產負債表的關系后,我們就可以談談如何利用它們來進一步解讀資產負債表。
首先,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企業的流動性。
現金為王的商業社會,企業流動性對投資周期長短有很大的參考價值。一般而言流動性主要可以觀察以下幾個指標:
1、營運資金
營運資金越多,說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。作為絕對值參考,這個指標可以有效衡量企業的活力與發展潛力。
2、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
由于營運資金受企業規模變動的影響較大,通常,在對不同規模的被投資企業的流動性進行分析時,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更有參考價值。
流動比率為體現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一個基礎指標,比率越高,則短期償債能力越強。但流動比率并非越高越好,若流動比例過高,則表明企業較少進行融資,對流動資產的利用率不高,運營方式比較保守;相對的,若流動比例過低,則表明企業較為激進,償債壓力大,投資者需進一步關注其是否擁有足夠的資產償還債務。
速動比率是對流動比率的補充,是剔除存貨影響以后的流動比率。存貨在各個行業的周轉速度差別較大,例如,在房地產行業,作為存貨的商品房因建設周期較長,其周轉天數遠高于零售行業的快消品。因此,速動比率可供投資者從另一個維度,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比較。
以近年來申請破產的部分上市企業為例,雖然其所處行業不同會導致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的絕對值有所差別,但從這些企業的平均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來看,在破產申請前的三年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。尤其是從破產申請前第二年開始,這些企業的平均流動比率大多都會跌至1以下,即呈現出流動資產小于流動負債的情形。
因此,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作為一個警示標志,可以有效幫助投資者及時關注企業的流動性風險。
我們將在下篇中繼續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,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和持續增長能力進行解讀。
(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楊瑾璐、錢海英供稿)
(免責聲明:本文僅為投資教育之目的而發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深圳證券交易所力求本文所涉信息準確可靠,但并不對其準確性、完整性和及時性做出任何保證,對因使用本文引發的損失不承擔責任。)
?(以上文章轉載自深圳證券交易所“投資者教育”欄目下的“風險教育”)